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帝祭祀研究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附 录(三)《大唐开元礼·吉礼》载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之礼仪注

何炳武主编

    
  斋戒。前祀七日平明[1],太尉[2]誓百官于尚书省[3]曰:某月某日祀黄帝于南郊,各扬[4]其职。不供其事,国有常刑。皇帝散斋四日,致斋三日,如圜丘之仪。凡预祀之官散斋四日,致斋三日(散斋皆于正寝,致斋二日于本司,一日于祀所,若无本司皆于祀所)。近侍之官应从升者及从祀群官、诸方客使各于本司及公馆清斋[5]一宿。凡散斋是事如旧,唯不吊丧问疾、不作乐、不判署刑杀文书、不行刑罚、不预秽恶,致斋唯祀事得行,其余悉断[6]。其祀官已斋而阙者[7]通摄行事。诸祀官致斋之日给酒食及明衣[8],各习礼于斋所。光禄卿监取明水火。(太官令取水于阴鉴,取火于阳燧。火以供爨[9],水以实尊)前祀一日,诸卫令其属末后一刻,各以其方器守卫壝[10]门,与太乐工人俱清斋一宿。
  陈设。前祀三日,尚舍直长[11]施[12]大次[13]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,南向,尚舍奉御[14]铺御坐,卫尉陈馔幔[15]于内地东门之外道南,北向。设文武侍臣次[16],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、诸州使人、蕃客等次。前祀二日,太乐令[17]设宫悬之乐[18]于坛南内壝之内。设歌钟[19]歌磬[20]于坛上,各如圜丘之仪。右校[21]扫除坛之内外,郊社令积柴于燎坛[22](其坛于乐悬之南,外壝之内),方一丈,高一丈二尺,开上,南出产,六尺。前祀一日,奉礼设御位于坛之东,西向。设望燎位于柴坛之北,南向。设祀官公卿位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南,分献之官于公卿之南,执事者位于其后,每等异位,重行[23],西向,向。令史各陪其后。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,赞者二人在南差退,俱西向。设协律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,东向。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,北向。设从祀之官文官九品已上于执事之南,东方、南方蕃客又于其南,俱每等异位,重行,西向,北上;酅公、介公[24]位于内壝西门之外道南,武官九品已上于酅公、介公之后,西方、北牓[25]方蕃客位于其南牓,俱每等异位,重行,东向,北上(其褒圣侯[26]于文官三品之下,诸州使人分方各位于其后)。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等门外位于东西壝门之外道南,皆如设次之式。设牲牓于东壝之外,当门西向;配帝牲牓少退,南上。设廪牺令[27]位于牲西南,史陪其后,俱北向。设诸太祝位于牲东,各当牲后,祝史陪其后,俱西向。设太常卿[28]省牲位于牲前近北,南向。设黄帝酒尊于坛之上下,太尊[29]二、著尊[30]二、牺尊[31]二、山罍[32]二,在坛上,于东南隅,北向;象尊[33]二、壶尊[34]二、山罍二,在坛下,皆于南陛之东,北向,西上。设配帝著尊二、牺尊二、象尊二、山罍二,在坛上,于黄帝之洒尊东,北向,西上;镇星、后土氏俱象尊二,各设于神座之左,皆右向(黄带、配帝之尊置于坫[35],星辰以下尊藉以席,皆加勺幂[36],设爵于尊下)。设御洗[37]于坛南陛东南,亚
  献[38]之洗又于东南,俱北向,罍[39]水在洗东,篚[40]在洗西南肆[41](篚实以巾
  爵)。设星辰以下罍洗篚幂各于其方陛道之左,俱内向,执尊、罍、篚、幂者各位于其后。又设玉币[42]之篚于坛之上下尊罍之所。祀日未明五刻,太史令、郊社令[43]升设黄帝含枢纽[44]神座于坛上北方,南向,席以藁秸[45];设帝轩辕氏神座于东方,西向,席以莞[46];设镇星、三辰之坐于东北,设后土氏之座于坛之东南,西向,席皆以莞。设神位各于座首。
  省牲器。省牲之日午后十刻,去坛二百步所,诸卫之属禁断行人。晡[47]后二刻,郊社令帅府史二人及斋郎[48]以尊、坫、罍、洗、篚、幂人,设于位。晡后三刻,诸太祝与廪牺令以牲就牓位,谒者引太常卿,赞引[49]引御史诣坛东陛,升视涤濯于上(于视濯执尊者皆举幂告洁),讫,引太常卿降复位。谒者进太尉之左,白请就门外位。谒者赞引各引祀官以下就门外位,谒者引太常卿就省牲位,南向立。廪牺令少前曰:请省牲。退,复位。太常卿省牲。廪牺令又前北面举手曰:腯[50]。还本位。诸太祝各循牲一匝[51],西向举手曰:充[52]。俱还本位。诸太祝与廪牺令以次牵牲诣厨,授太官令。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镬,申视濯溉[53],谒者赞引各引官御史就厨省馔具讫,还斋所。祀日未明十五刻,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[54]割牲,祝史以豆,取毛血,各置于馔所,遂烹牲。
  銮驾出宫(如圜丘之仪)。
  奠玉帛。祀日未明三刻,诸祀官各服其服,郊社令、良酝令[55]各率其属人实尊罍玉币(凡六尊之次,太尊为上,实以汎齐[56];著尊次之,实以醴齐[57];牺尊次之,实以盎齐[58];象尊次之,实以醍齐[59];壶尊次之,实以沈齐[60];山罍为下,实以清酒[61]。配帝著尊为上,实以沉齐;牺尊次之,实以醴齐;象尊次之,实以盎齐;山罍为下,实以清酒。其镇星、后土氏之象尊,俱实以醍齐。玄酒[62]各实于五齐之上尊[63]。礼神之玉以黄琮,其币各以黄)。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、豆、簠、簋入设于内壝东门之外馔幔内。未明二刻,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,赞引引御史、博士、诸太祝及令史、祝史与执尊、罍、篚、幂者入自东门,当坛南,重行,北面,西上,立定。奉礼曰:再拜。赞者承传(凡奉礼有辞赞者皆承传),御史以下皆再拜,讫,执尊、罍、篚、幂者各就位,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坛东陛,升,行扫除于上,令史、祝史行扫除于下讫,各引就位。驾将至,谒者、赞引各引祀官,通事舍人[64]分引从祀诸官、诸方客使先至者就门外位。驾至大次门外,迥辂[65]南向,将军降立于辂右,侍中进当銮驾前,跪奏称:侍中臣某言请降辂,俛[66]伏,兴[67],还侍位,皇帝降辂之大次。通事舍人各引文武五品以上从祀之官皆就壝外位。太乐令帅工人二舞次人就位,文舞入陈于悬内,武舞立于悬南道西。谒者引司空人行扫除讫,出复位。皇帝停大次半刻顷,通事舍人、赞引各引从祀群官、介公、酅公、诸方客使先入就位,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门,当门北向、侍中版奏[68]“外办”[69],皇帝服大裘而冕出次,华盖侍卫如常仪。博士引太常卿,太常卿引皇帝(凡太常卿前导皆博士先引),至内壝门外,殿中监进大珪[70],尚衣奉御,又以镇珪[71]授殿中监,殿中监受进,皇帝缙大珪[72],执镇珪,华盖[73]仗卫停于门外,近侍者从人如常。谒者引礼部尚书、太常少卿陪从如常。皇帝至版位[74],西向立(每立定,太常卿博士即退立于左),谒者、赞引各引祀官次入就位立定。太常卿前奏称:请再拜。退复位。皇帝再拜。奉礼[75]曰:众官再拜。众官在位者皆再拜(其先拜者不拜)。太常卿前奏:有司谨具请行事。退复位。协律郎[76]跪倪,兴举麾[77](凡取物者皆跪倪伏而取以兴,奠物则奠讫枕伏而后兴),鼓柷[78]奏宫音,乃以黄钟之均,文舞之舞,乐六成,偃麾戛敔[79],乐止。太常卿前奏:再拜。退复位,皇帝再拜。奉礼曰:众官再拜。众官在位者皆再拜。上下诸太祝俱取玉币于篚,各立于尊所,太常卿引皇帝,《太和》之乐作,皇帝诣坛升自南陛,侍中、中书令以下左右侍卫、量人[80]从升坛。皇帝升坛,北向立,乐止。太祝加玉于币以授侍中,侍中奉玉帛,东向进,皇帝缙镇圭,受玉帛,登歌[81]作《肃和》之乐,以大吕之均[82]。太常卿引皇帝进,北面跪奠于黄帝含枢纽神座前,伏,兴。太常卿引皇帝少退,北向再拜讫。太常卿引皇帝立于西方,东向。又太祝以币授侍中,侍中奉币北面进,皇帝受币。太常卿引皇帝进,东而跪奠于帝轩辕氏神座,倪伏,兴。太常卿引皇帝少退,东向再拜,讫,登歌止。太常卿引皇帝,乐作,皇帝降自南陛,还版位,西向立,乐止。皇帝初奠配帝之币,星辰以下,诸祝各以币进奠于神座、还尊所。初群官拜讫,祝史各奉毛血之豆立于门外,于登歌止,祝史奉毛血,人各由其陛升,诸太祝迎取于坛上,俱进奠于神座前。诸太祝与祝史退,立于尊所。
  进熟。皇帝既升奠玉帛,太官令[83]帅进馔者奉馔陈于内壝门外,谒者引司徒[84]出诣馔所,司徒奉天帝之俎。皇帝既至位,乐止。太官令引馔人俎。初入门,《雍和》之乐作,以黄钟之均。馔至阶,乐止。祝史俱进跪彻[85]毛血之豆,降自东陛以出。黄帝之馔升自南陛,配帝之馔升自东陛,诸太祝迎引于坛上,各设于神座前(笾豆盖幂先彻乃升,簠簋既奠却盖于下)。设讫,谒者引司徒、太官令帅进馔者俱降自东陛以出,司徒复位,诸太祝各还尊所。又进设星辰以下之馔,相次而毕。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[86],乐作。皇帝至罍洗,乐止。侍中跪取匜[87],兴,沃水。又侍中跪取盘,兴,承水进。皇帝盥手,黄门侍郎
  跪取巾于篚,兴,进,皇帝帨手讫,黄门侍郎受巾,跪奠于篚,遂取匏爵于篚,兴,皇帝受爵,侍中酌罍水。侍中奉盘,皇帝洗爵。黄门侍郎又授巾,皆如初。皇帝拭爵讫,侍中奠盘匜,黄门侍郎受巾奠于篚,皆如常。太常卿引皇帝,乐作。皇帝诣坛,升自南陛,乐止。谒者引司徒升自东陛,立于尊所,斋郎奉俎从升,立于司徒之后。太常卿引皇帝诣黄帝酒尊所,执尊者举幂,侍中[88]赞酌汎齐讫,《寿和》之乐作。太常卿引皇帝进黄帝含枢纽神座前,北向跪奠爵,俛伏兴,太常卿引皇帝少退,北向立,乐止。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,东向跪读祝文曰:“维某年岁次月朔日,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黄帝含枢纽:爰兹溽暑,实惟土润,戊己统位,黄钟在宫,敬以玉帛牺斋粢盛庶品,恭备燔祀[89],式虔厚德,帝轩辕氏配神作主。尚飨[90]。”讫,兴,皇帝再拜。初读祝文讫,乐作,太祝进跪奠版于神座前,兴,还尊所,皇帝拜讫,乐止。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帝酒尊所,执尊者举幂,侍中取爵于坫,进,皇帝受爵,侍中赞酌汎斋讫,乐作,太常卿引皇帝进帝轩辕氏神座前,东向跪奠爵,俛伏兴,太常卿引皇帝少退,东向立,乐止。太祝持版进神座之右,北面跪读祝文曰:“维某年岁次月朔日,子嗣开元神武皇帝臣讳敢昭告于帝轩辕氏:时维季夏,位膺土德,式奉明禋[91]于黄帝含枢纽。惟帝功施厚地,道合上玄,谨以制币牺斋粢盛庶品,肃陈明荐,作主配神。尚飨。”讫,兴,皇帝再拜。初读祝文讫,乐作,太祝进跪奠版于神座,兴,还尊所,皇帝拜讫,乐止。太常卿引皇帝进黄帝神座前,北向立,乐作。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,一太祝持爵授侍中,侍中受爵,西向进,皇帝再拜,受爵跪祭酒,啐酒[92]奠爵,俛伏兴。太祝各帅斋郎进俎,太祝减神前胙肉[93]加于俎,以胙肉共置一俎上。太祝持俎以授司徒,司徒奉俎西向进,皇帝受以授左右,谒者引司徒降复位。皇帝跪取爵,遂饮卒爵[94]。侍中受爵以授太祝,太祝受爵复于坫。皇帝俛伏兴,再拜,乐止。太常卿引皇帝,乐作。皇帝降自南陛,还版位,西向立,乐止,文舞出,鼓柷作《舒和》之乐,出讫,戛敌乐止,武舞人,鼓柷作《舒和》之乐,立定,戛敌乐止。皇帝献将毕,谒者引太尉诣罍,洗,盥手洗匏爵讫,谒者引太尉自东陛升坛诣黄帝著尊所,执尊者举幂,太尉酌醴,武舞作。谒者引太尉进黄帝神座前,北向跪奠爵,兴,谒者引太尉少退,北向再拜。谒者引太尉诣配帝牺尊所,取爵于坫,执尊者举幂,太尉酌醴斋。谒者引太剧进帝轩辕氏神座前,东向跪奠爵,兴,谒者引太尉少退,东向再拜。谒者引太尉进黄帝神座前,北面立,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[95]合置一爵,一太祝持爵进太尉之右,西向立,太尉再拜,受爵跪祭酒,遂饮卒爵。太祝进受爵,复于坫。太尉兴,再拜,谒者引太尉复位。初太尉献将毕,谒者引光禄卿诣罍洗,盥手洗匏爵,升酌盎斋,终献如亚献之仪,讫谒者引光禄卿复位。初太尉将升献,赞引二人各引献官以次诣罍洗,盥手洗爵,一献镇星,一献后土氏,各诣酒尊所,俱酌进跪奠于坐首,兴,余坐皆祝史助奠,相次而毕。赞引各引献官还本位,武舞六成,乐止。舞献俱毕,上下诸祝史各进跪彻豆,兴,还尊所(彻者笾豆各一少移于故处)奉礼曰:赐胙。赞者唱:众官再拜。众官在位者皆再拜(已饮福受胙者不拜),《豫和》之乐作。太常卿前奏称:请再拜。退复位。皇帝再拜。奉礼曰:众官再拜。众官在位者皆再拜,乐一成止。太常卿前奏:请就望燎位。太常卿引皇帝,乐作。皇帝就望燎位,南向立,乐止。于群官将拜,上下诸祝各执篚进神座前跪取玉帛祝版,斋郎以俎载牲体黍稷饭及酒爵,兴,各自其陛降坛,南行经悬内,当柴坛[96]南,东行,自南陛登柴坛,以玉帛祝版馔物置于柴上户内,诸祝又以星辰以下之礼币旨从燎。奉礼曰:可燎。东西面各六人以炬燎,火半柴,太常卿前奏;礼毕。太常卿引皇帝还大次,乐作。皇帝出内壝门,殿中监前受镇珪以授,尚衣奉御,殿中监前受大珪,华盖侍卫如常仪。皇帝人次,乐止。谒者、赞引引祀官,通事、舍人引从祀群官诸方客使以次出,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,奉礼曰:再拜。御史以下皆再拜。赞引引出,工人二舞以次皆出。
  銮驾还宫(如圜丘之仪)。
  注解:
  [1]平明:平旦的别称,纪时中的一个时辰,相当于现代纪时中的3点至5点。
  [2] 太尉:官名。秦代始设,为全国军政首脑。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。历代多沿置,但渐成加官,无实权。后成为对武官的尊称,元代以后废止。
  [3] 尚书省:官署名。东汉设置,称尚书台,或称中台。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,下分各曹,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。唐代曾改称文昌台、都台、中台,旋复旧称。尚书省与中书省、门下省合称三省。长官为尚书令,其副职为左右仆射。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;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,遂不设尚书省;清制同。
  [4]扬:显示,发挥。
  [5]清斋:指祭祀前一日斋戒,以表诚敬。
  [6]断:停止,戒除。
  [7]阙者:指待候补的官员。
  [8]明衣:沐浴之后穿的干净衣服。这里指斋戒所服之衣。斋同必沐浴,浴毕,即着换
  洗过的干净衣服或明衣,以明洁其体,其衣以布为之,以表其洁素之心。
  [9]爨(cuàn):火灶。
  [10]壝:同附录(二)注[14]。
  [11]尚舍直长:官名,隋炀帝时设,正七品,掌管殿廷陈设及出行时帐幕等。
  [12]施:放置,安放。
  [13]大次:帝王祭祀、诸侯朝觐时临时休息的大篷帐。
  [14]尚舍奉御:官名,隋炀帝时设,正五品,掌管殿廷陈设及出行时帐幕等。
  [15]馔幔;用来盖挡祭祀食物的幔幕。
  [16]次:出外远行时临时停留的处所。
  [17]太乐令:官名。秦、汉为太常所属诸令、长之一,秩六百石,有丞。掌天时、星历,每近岁末,奏新年历。历代沿置。隋为太史监,改属秘书属,主官仍沿前代旧称,为令及丞。唐时,官署名为太史局,或太史监、浑天监、浑仪监,主官称令或监。
  [18]宫悬之乐:古代天子用乐。因钟、磬等乐器的悬挂数量和排列方位不同,体现了等级的高下。宫悬是最高的用乐编制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正乐悬之位:王宫悬(四面)、诸侯轩悬(三面)、卿大夫判悬(即宫悬之半,二面)、士特悬(一面)。”
  [19]歌钟:又叫编钟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。用青铜铸成,依钟的大小而有次序地挂在木制钟架上,音色清脆、悠扬,穿透力强。古代每逢征战、宴会和祭祀都要演奏编钟。
  [20]歌磐:古代的一种石制乐器。
  [21]右校:官名。汉代始设,官署名为将作大匠。唐时,隶属右校署,各有令及丞,令秩从八品下。右校署掌版筑、涂泥、丹垩等泥工,宋以后废。
  [22]燎坛:燎祭天神的高台。
  [23]重行:谓不妄动,动必以礼。
  [24]酅公、介公:“酅公”指隋恭帝杨侑及其后人袭封者,唐高祖降封杨侑为酅国公。“介公”指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静帝宇文衍及其后人袭封者,隋文帝降封宇文衍为介国公。
  [25]牓,古同“榜”。
  [26)褒圣侯:封爵名。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之一,此封号是唐初时所用。
  [27]廪牺令:官名。掌管供宗庙祭祀的谷物和牲畜。
  [28]太常卿:官名。掌宗庙礼仪等事。
  [29]太尊:“尊”同“尊”,古代酒器名。太尊,六尊之一,瓦质。《说文》云:“尊,酒器也。”《周礼·大宗伯》云:“辩六尊之名物。”司农注:“献尊、象尊、著 尊、壶尊、大尊、山尊。”
  [30]著尊:古代酒器名。著地,无足。
  [31]牺尊:古代酒器名。作牺牛形,背上开孔以盛酒。或说于尊腹刻画牛形。
  [32]山罍:也称“山尊”,古代古代刻有山云图纹的盛酒的祭器。
  [33]象尊:古代酒器名,其形如象或凤凰。一说以象牙饰尊。
  [34]壶尊;古代酒器名。作牺牛形,背上开孔以盛酒。或说于尊腹刻画牛形。
  [35]坫(diàn):古代设于堂中供祭祀、宴会时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。
  [36]幂:覆盖东西的巾。《小尔雅·广诂》云:“大巾谓之幂。”
  [37]御洗:用于洗的器具或地方。
  [38]亚献: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,第二次献酒称“亚献”。
  [39]罍(1éi):(古)一种盛酒器具,形状像壶。
  [40]篚(fěi):<古>盛物的竹器。
  [41]肆:摆设;陈列。
  [42]玉币;诸侯献天子的礼品。玉与币有一定的配合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:“大朝觐、会同,赞玉币、玉献、玉几、玉爵。”郑玄注:“玉币,诸侯币也,其合如《小行人》所合六币去。”按《小行人》所云合六币,即指圭以马,璋以皮,璧以帛,琮以锦,琥以绣,璜以黼。此即玉与币相配合之仪。
  [43] 郊社令:官名。郊社,祭天地之意。在郊外祭天地。隋始置,唐沿置为郊社署长宫,属太常寺,下有丞。掌五郊、社稷、明堂之位,祭祀祈祷之禮。
  [44]含枢纽:这是黄帝的号。《隋书·礼仪志二》中云:“含枢纽者,含容也,枢机有开阖之义,纽者结也。言土德之帝,能含容万物,开阖有时,纽结有法也。然此五帝之号,皆以其德而名焉。”
  [45]藁秸:祭祀时用的草席。
  [46]莞:同附录(二)注[24]。
  [47]晡:指中时,即15时至17时。
  [48]斋郎:官名。负责祭祀时斋戒事宜。
  [49]赞引:指赞礼并导引的人。
  [50]腯(tǘ):指(猪)肥。
  [51]匝:环绕。环绕一周叫一匝。 
  [52]充:长,高。《说文》云:“充,长也,高也。”
  [53]濯溉:洗涤。
  [54]鸾刀:刀环有铃的刀,古代祭祀时割牲用。
  [55]良酝令:官名。负责酒的相关事宜。
  [56]汎齐:指酒醪。
  [57]醴齐:指醴酒,甜酒。 
  [58]盎齐:指白色酒。
  [59]醍齐:指浅红色的酒。
  [60]沈齐:指有沉滓的酒。
  [61]清酒:指酿造时日最久,味最醇之酒。
  [62]玄酒:古代当酒用的水。
  [63]上尊:古代祭祀或燕饮时放在上位的酒杯。
  [64]通事舍人:官名。掌诏命及呈奏案章等事。
  [65]辂:<古>一种大车。
  [66]俛:同“俯”,向下,低头。
  [67]兴:起来。
  [68]版奏:持版启奏。
  [69]外办:警卫宫禁。亦指警卫宫禁的官员。
  [70]大珪:佩玉,作丁字形,用途如笏,插在腰带间以记事备忘。
  [71]镇珪:古代举行朝仪时天子所执的玉制礼器。长一尺有二。以四镇之山为雕饰,取安定四方之义,故称。
  [72]缙:插。
  [73]华盖:古时谓帝王的车盖。《古今注·舆服》:“华盖,黄帝所作也……常有五色云气,金枝玉叶,止于帝上,有花葩之象,故因作华盖也。”
  [74]版位:古代举行典礼时以板牌标明的参加者的就位处。
  [75]奉礼:官名。所掌都是赞导礼仪之事。品秩都低,唐为从九品上,明为正九品,惟清初满员四品,后降为六至九品。
  [76] 协律郎:官名。汉有协律都尉,武帝以李延年善新声,为之置此官。东汉、魏均置。晋改为协律校尉。北魏为协律郎,又有协律中郎。从北齐至明,太常寺均有协律郎,唐为正八品上,明为正八品。
  [77]麾: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。
  [78]鼓柷:敲击柷。柷,古乐器名。古代奏乐之初,必先击柷。
  [79]敔(yǔ):<古>一种打击乐器。用于<表>停止奏乐。
  [80]量人:周官名。掌丈量,营造和制定祭献之数。
  [81]登歌:指古代举行祭典、大朝会时,乐师登堂所奏的歌。
  [82]大吕之均:古代一种音韵名称。“大吕”:古代乐律名。古乐分十二律,阴阳各六,六阴皆称吕,其四为大吕。“均”:通“韵”。
  [83]太官令:官名。一作大官令。秦置。为少府属官,掌宫廷膳食、酒果等。汉、魏同。晋属光禄勋。南朝宋、齐属侍中,梁、陈属门下省。北魏太官掌百官膳食,属光禄卿,另从其原辖职务中分出尚食、中尚食,置典御、丞、监,掌御膳,属门下省。北齐于光禄寺设太官署,以太官署令为主官。隋、唐以太官署为光禄寺四署之一。明、清光禄寺亦以大官署为四署之一,主官为署正。历代太(大)官职掌相近。
  [84]司徒:官名。西周始置。主管征发徒役,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。
  [85]彻:通“撤”,撤除,撤去。
  [86]罍洗: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。罍盛清水,用枓取水洁手,下承以洗。
  [87]匜:<古>洗手时装水的器具。古人用匜装水浇淋洗手,下面用盘子接水。
  [88]侍中:古代职官名。秦始置,两汉沿置,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。因侍从皇帝左右,出入宫廷,与闻朝政,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。晋以后,曾相当于宰相。隋因避讳改称纳言,又称侍内。唐复称,为门下省长官,乃宰相之职。北宋犹存其名,南宋废。
  [89]燔祀:焚柴祭祀。
  [90]尚飨:亦作“尚享”。意谓请死者享用祭品,每用祭文之末。
  [91]禋(yīn):泛指祭祀。
  [92]啐酒:古代酒礼。祭毕饮福酒。
  [93]胙肉:祭祀时供神的肉。“胙”:祭祀用的肉。《说文》云:“胙,祭福肉也。”
  [94]卒爵:就是弦杯,喝完杯里的酒,这是古人饮酒之礼。
  [95]福酒:祭祀所用的酒。
  [96]柴坛:古代焚柴祭天的高台。
  

黄帝祭祀研究/何炳武主编.-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9.03

您是第 位访客!